
新華網 盧俊宇
隨著新學期的到來,新一輪學生裝備大采購火熱起來。家長為孩子購置入學的各種“行頭”,尤其對于即將邁入大學校門的準大學生們,手機、電腦、數碼相機等電子產品幾乎成了“標配”。
“開學季”令商家收獲頗豐,但熱鬧的背后也折射出一種扭曲的價值觀。究竟是誰把“開學季”變成“燒錢季”?
家長之所以會“燒錢”不手軟,除了生活條件越來越好、部分家長覺得家里“不差錢”之外,最主要是緣于勤儉節(jié)約觀念淡薄。家庭收入增加,生活富裕了,且多為獨生子女,孩子們過慣了“衣來伸手、飯開來張口”的優(yōu)裕生活,頭腦里節(jié)儉意識已所剩無幾。而學校和家庭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,教育和引導作用嚴重不到位。
還有一個原因是攀比心理作怪。校園內愛面子、愛比較的風氣帶來了入學前的物質煩惱。用差的就覺得比別人矮一頭,產生自卑心理,甚至會招來同學的輕視,用好的就覺得自己有面子、有派頭。甚至有的家長寧愿節(jié)衣縮食,也要省錢為孩子在外面“打腫臉充胖子”,實在是一種畸形的價值取向。
有教育專家表示,孩子們的經濟觀念尚處于不成熟階段,在給孩子提供舒適健康學習環(huán)境的同時,也要教育孩子自覺養(yǎng)成勤儉的好習慣,擁有正確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態(tài)度。
在開學燒錢這件事上,我們有必要學習一下猶太人的“育兒經”。注重財商教育的猶太人,講究培養(yǎng)孩子“延后享受”的理念。全社會都應刮起提倡節(jié)約的新風尚,走進校園,最最需要“裝進行李箱”的不是名目繁多的電子產品,不是名牌服飾和化妝品,而是開放的心態(tài)、求知的渴望和一顆年輕的進取之心。
(責任編輯:盧相汀)